CN | EN

NEWS & MEDIANews and media

梅花鹿与马鹿茸 Upload date:2019/09/05 | edit:Jilin Dongao deer industry group

来源:中国鹿业网

马鹿茸比梅花鹿茸茸大,一般都加工成带血茸。

  【原形态】

  1.梅花鹿,体长约1.5m左右,体重100kg左右。眶下腺明显,耳大直立,颈细长。四肢细长,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,主蹄狭小,侧蹄小。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长全时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与眉叉较远,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,白色斑点不显。鼻面及颊部毛短,毛尖沙黄色。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侧同体色,内侧色稍淡。夏毛薄,无绒毛,红棕色,白斑显着,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,有黑色的背中线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较体色为浅。

  2.马鹿,体形较大,体长2m,体重超过200kg。肩高约1m,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。鼻端裸露,耳大呈圆锥形。颈长约占体长1/3,颈下被毛较长。四肢长,两侧蹄较长,能触及地面。尾短,雄性有角,眉叉向前伸,几与主干成直角,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,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,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。冬毛灰褐色。嘴、下颌深棕色,颊棕色,额部棕黑色。耳外黄褐、耳内白色。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,有一黑棕色的背线。四肢外侧棕色,内侧较浅。臀部有黄赭色斑。夏毛较短,没有绒毛,呈赤褐色。


  【生境分布】

  生态环境:1.栖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。

  2.栖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

  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。

  2.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内蒙古等地。

  【栽培】

  生活习性:野生梅花鹿在森林中生活。喜群居,性温顺,善跳跃,感官灵敏。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徒习性,夏季鹿群多到高山地带活动,冬季多到低山区的河谷或向阳山坡越冬。植物性食性,能采食上百种植物的什叶、果实、树皮和杂草。食性广泛,对酸、甜、苦味的食物均可采食。尤对作树的细枝、嫩叶和果实更喜食。鹿角春季脱落并萌发新角。4-8月份为生茸期,到9月初鹿用停止生长,鹿茸皮脱落,仅遗留下分成4个枝权的裸露骨用质,是配种期殴斗和冬季雪下寻食的工具。

  养殖技术: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。秋季配种,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。每年9-11月份时,公鹿变得膘肥体壮,颈围粗,毛色暗,阴囊下垂,性暴好斗,常与其他公鹿争偶。母鹿在此时期可发情3-4次,每次持续18-36h。鹿的配种方式有几种:①群公群母式,即将25-30只参配母鹿与3-5只种公鹿组成配种群,直到11月底配种结束再分外;②单公群母或,即将1只优良公鹿与15-20只母鹿组群配种。但要每隔一段时期中间替换种公鹿。③单公单母定时放对式。即每日早、晚,将公鹿拨入母鹿群中与发情母鹿交配,配后即将公鹿拨出。④人工授精,其中包括采精,精液稀释和输精几个步骤。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鹿进行配种。每只发情母鹿要复配2-3次才能保证高受胎率。妊娠期为235d左右。每年5-6月份为产仔期。产前要做好准备工作,并对个别难产母鹿要进行接产,梅花鹿多为每胎1仔,双仔率仅占5%-15%。初生子鹿要保证吃到初乳才能提高成活率。

 


 

  饲养管理:梅花鹿从野生变为家养,驯化是技术关键。驯化工作要从早期发育阶段开始,如人工哺乳,幼鹿训练等。以期发育到成年后更好地接受人工饲养管理,促使鹿茸优质高产和提高后裔的繁殖成活率。梅花鹿以各种粮、豆类及农副产品为精饲料,以农作物茎、叶和多种树木枝叶及青草为粗饲料。青贮玉米秸更是人工养鹿的重要饲料。还要每天补给适量的食盐和维生素。为保证营养全面要力求饲料多样化.公鹿生茸期、母鹿哺乳期和育成期幼鹿要多投给精料。在驯化的基础可将公鹿、母鹿和育成鹿分别组成放牧群,引导到牧场上去放,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。放牧管理亡要防止鹿只逃失;收茸期管理主要防止鹿茸伤损;配种管理主要防止公鹿伤亡;产仔期管理主要是对难产鹿接产。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起完整的定时、定量、定点投料给水的词喂制度和每天清扫圈舍、定期消毒等环境卫生制度,并严格执行,防止各种灾害给鹿群造成损失。

 

  马鹿养殖要点与梅花鹿大致相似,其体形较大,生序竞争能力强,野生鹿较多,每年配种、产仔和上茸明都要稍早于梅花鹿。

  【性状】

  性状鉴别(1)梅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,具1个分使者习称二杠,主使习称大挺,长14-21cm,锯口直径4-5cm,跑银口约1cm处分出侧技,习称门庄,长9-15cm,略细;顶端钝圆而微弯。外皮红棕色或棕色,多光润,密被红黄色或棕黄色的细茸毛,下部毛较疏,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,皮茸紧贴。锯口面白色,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,外围无骨质。体轻。气微腥,味微成。具2个分枝者,习称三岔,大挺长23-33cm,直径较二杠细,略呈弓形,微扁,枝端略尖,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,皮红黄色,茸毛较疏而粗。

  二连茸与头连茸相似,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而上细,下部有纵校筋。皮灰黄色,毛较粗糙,据目外围往往骨化,质较重,无腥气。


  (2)马鹿茸较粗大,分叉较多,l个侧技者习称单门,2个老习称莲花,3个者习称三岔,4个者习称四岔,或更多。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-27cm,直径约3cm。外皮灰黑色,茸毛青灰色或灰黄色,锯口面外皮较厚,灰黑色,中部密布细孔,质嫩。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,下部有棱筋,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。三岔皮色深,质较老。四岔毛粗而稀,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,分枝顶端多无毛,习称捻头。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,顶端圆扁不一,长30-100cm。表面有棱,多抽缩干瘪,分枝较长且弯曲,茸毛粗长,灰色或黑灰色。锯口色较深,常见骨质。

  气腥臭,味咸。显微鉴别粉末特征:淡黄色。①表皮用质层表面颗粒状,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呈圆洞状。②毛茸毛于中部直径13-50μm,表面由扁平细胞(鳞片)呈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包围,细胞的游离线指向毛尖,皮质有棕色色素,髓质断续或无。③毛根常与毛囊相连,基部膨大作撕裂状。④骨碎片表面有纵纹及点状孔隙;骨陷窝呈类圆形或类棱形,边缘骨小管呈放射状沟纹;横断面和见大的圆形孔洞,边缘凹凸不平。术骨化骨组织表面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。角化棱形细胞多散在。